
大量傳感器采購需求噴發!四川省發布“十四五”環境監測規劃
發布時間:2023/1/16 19:20:40 作者: 瀏覽次數:87近日,四川生態環境廳公布《四川省“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劃》)。
為加快構建新時期四川生態環境監測體系,進一步提升本省生態環境監測的公共服務能力,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為環境管理提供更加科學、全面、精準、及時的決策支撐,《規劃》從逐步開展碳監測評估,深化大氣環境監測,拓展水生態環境監測,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監測,推進聲、輻射和新污染物監測,完善生態質量監測,強化污染源和應急監測,拓展監測數據成果運用,打造產學研用創新優勢,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十個方面部署了36條具體措施。
環境監測離不開傳感器和分析儀器的助力,《規劃》多處提及新增或更換環境監測儀器設備,開展多項分析技術研究,完善環境監測網絡,建立省級特色專業實驗室與專項實驗室等,釋放大量傳感器和儀器需求。本文根據《規劃》全文摘錄如下:
一、支撐低碳發展,逐步開展碳監測評估
逐步提升溫室氣體監測能力,充分發揮成都市碳監測評估試點引領示范作用,逐步推進并落實《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構建省級溫室氣體監測網絡,構建溫室氣體背景本底監測能力。在9個城市開展N2O、CH4、CO2、ODS及含氟溫室氣體試點監測。重建九寨溝省級背景站,并升級改造為大氣和溫室氣體綜合背景站。
二、聚焦協同控制,深化大氣環境監測
鞏固城市空氣質量監測,升級改造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分批完成327個城市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和10個省控區域(農村)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老舊設備更換。優化降水監測網絡,在川南地區試點安裝酸雨自動監測裝備,逐步實現自動采集大氣降水樣品,實現酸度、電導率等指標自動化測量。構建重點區域大氣復合污染自動感知網絡,21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非甲烷總烴(NMHC)自動監測,分批在全省15個地級城市建設大氣復合污染自動監測站,在PM2.5超標城市開展顆粒物組分監測,在O3超標和其他VOCs排放量較高城市開展VOCs組分監測。
拓展大氣污染溯源監測,提升四川省臭氧前體物走航感知能力,構建全省質量保障體系,省級新增19套組分在線分析設備和質控設備,新增1輛移動式方艙監測車和1輛光化學走航監測車,完善VOCs走航、單顆粒飛行時間質譜、顆粒物激光雷達等自動監測能力,分批新增18臺便攜式VOCs監測儀(LDAR)。強化重點工業園區污染物監測監控,工業園區設立園區站、邊界站、傳輸站,開展空氣、水等特征污染物監測,開展重點工業園區紅外遙測、走航監測和視頻監控。在全省20個重點工業園區(集中區)新建空氣質量常規六參數自動監測站,在全省10個涉重金屬重點工業園區(集中區)建設空氣質量常規六參數和重金屬指標的自動監測站,在化工園區建設大氣復合站,在重點化工園區下游監控斷面建設水質自動監測站。
三、推動三水統籌,拓展水生態環境監測
組建統一的四川省地表水環境監測網絡,拓展自動監測覆蓋范圍,在沱江、岷江等重點治理流域,嘉陵江、黃河等重點保護流域新建37個左右水質自動站,在省界、重點流域交界增加重金屬、有機物、營養化指標等水質自動監測指標,在涉鉈、涉銻行業企業密集區域下游,依托水質自動監測站逐步加裝鉈、銻等特征重金屬污染物自動監測系統。
定期升級改造國、省考水質自動監測站,分批完成37個原有地表水水站(省控及國家上收站)老舊設備更新、升級改造。建設重點湖庫“水華”預警體系,通過試點構建12套湖庫富營養化自動監測體系,實時反應水域內藻類生長狀態,遏制水體富營養化趨勢。構建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預警體系,開展水質預警監控,在市級或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新建和升級改造水質自動監測站200個左右,補充部分水質監測站的重金屬自動監測能力。拓展水污染溯源監測,建設入河排污口自動監測監控網絡,流域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試點建設自動監測設備和視頻監控系統,覆蓋主要污染物監測指標。
四、聚焦風險防范,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監測
加強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能力建設。開展國家網54個背景點和1123個基礎點監測(點位數還需國家最后落實),每5-10年完成一輪次,說清全省土壤環境狀況及變化趨勢。將491個國家網風險監控點位納入省控網,每1-3年完成一輪監測,其中95個高風險監控點每年監測一次,其余396個一般風險監控點位每2-3年監測一次,及時跟蹤發現土壤環境污染問題。
完善四川省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設置83個國家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并根據需要適時增補完善,覆蓋地級及以上城市、重點風險源和飲用水水源地,配合國家開展相關監測工作;布設地下水質監測省控網絡點位,開展重點污染企業(區域)和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源保護區地下水質試點監測工作;在地下水敏感區域增補約50個地下水在線監測站點,實現地下水自動監測預警功能。加強農村環境監測?!笆奈濉逼陂g,逐步實現全省所有的縣開展農村環境質量監測,涵蓋各種類型的特色村莊,監測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空氣、土壤等環境要素,整體反應農村環境質量現狀和變化趨勢。
五、強化人居健康,推進聲、輻射和新污染物監測
完善聲環境質量感知網建設。在21個市(州)政府所在城市的192個省控聲環境功能區建設噪聲自動監測系統;在10個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兩側,設置噪聲自動監測子站共60個站點; 完善工業園區邊界噪聲感知網絡建設,建設噪聲自動監測子站系統共40個站點。
完善全省輻射環境監測網絡。優化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和監測項目,加強城市集中飲用水源水質監測,完善電磁輻射監測手段,提升電磁輻射監測能力,加強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建設以及現有老舊自動監測站的升級換代。
開展調查性與研究性監測。加強重要飲用水源地抗生素、重點流域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微塑料等有毒有害新型污染物等監測技術研究和應用,加強基于高分辨率質譜的非靶標化合物篩查技術、污染成因與溯源監測技術研究和應用。
六、深化測管協同,強化污染源和應急監測
規范排污單位自行監測。重點強化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行業VOCs在線監測和無組織排放監測,加強農藥、化工、化學合成類制藥、電子等行業和化工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特征有機物監測,優化電鍍、有色金屬冶煉等行業重金屬排放監測,完善涉重、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行業廠區和危險廢物填埋處置場土壤、地下水監測。鼓勵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制藥、橡膠等涉惡臭重點行業實施電子鼻監測,鉛鋅冶煉企業對排放口和周邊環境進行定期監測。
推進環境應急監測體系建設。差異化配置應急監測設備,結合區域流域特征,為21市(州)配置便攜式分光光度計、便攜式測油儀、便攜式有毒氣體檢測儀、便攜式水質多參數儀、發光細菌毒性分析儀、可見紫外分光光度計、紅外測油儀、紫外煙氣分析儀、便攜式氣相色譜等應急監測設備,提升應急監測快速響應能力。針對大渡河流域存在的危險化學品、重金屬等潛在風險,建設雅安市環境應急監測中心,提升大渡河流域的環境應急處置能力。
七、筑牢質量底線,拓展監測數據成果運用
做好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試點工作。按照試點工作方案要求,規范監測基礎能力,開展傳感器、量子點等新型監測技術、儀器、裝備探索應用。
八、增強科技公關,打造產學研用創新優勢
強化外部協作科研水平。以省級生態環境監測總站為主導,匯集全省優質監測實驗室(包括第三方社會機構)、科研院所、國內重要儀器設備廠商等單位通過合作、協作或參與等形式,以生態環境質量、污染源監測技術、分析測試技術、質控技術、高新監測技術裝備研究、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技術、大氣遙感監測技術、碳監測試點研究為重點,組織專家團隊合力攻關,全面加強四川省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研發引領能力。健全監測技術規范體系。加強四川省特定行業或企業特征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監測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逐步擴大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先進適用團體和企業標準供給。
九、堅持深化改革,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
建立健全新時期的環境管理制度體系,規范駐市(州)監測機構工作程序、儀器設備配置和管理。
加強監測能力建設。依托省級站、科研院所現有的基礎,補充部分硬件設備和軟件條件,建立省級特色專業實驗室。建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監控分析、環境健康、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控與修復、環境司法鑒定、水生態監測、輻射環境應急處置專業實驗室,逐步擴大生態環境監測領域。其中,四川省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控與修復重點實驗室增加配備先進的土壤前處理及分析儀器設備,四川省水生態監測重點實驗室配置浮游生物自動鑒定系統、研究級顯微鏡、無人機等設備,輻射環境應急處置實驗室,配備移動核物理測量車等24臺(套、輛)儀器設備(車輛)。
持續提升駐市(州)站專項業務能力。根據駐市(州)站現有條件,擬劃分一類站和二類站。在劃分的一類站中選建2家生態生物監測實驗室、3家土壤監測專項實驗室、3家重金屬分析實驗分中心、2家地下水監測專項實驗室、1家新污染物監測專項實驗室等專項實驗室。其中,重金屬分析實驗分中心配備重金屬項目測定需要的儀器設備、樣品前處理裝置,新污染物監測專項實驗室配備新污染物篩查與分析設備,環境保護核與輻射安全重點實驗室增加配備現代化的核與輻射實驗室分析設備共計60余(臺/套)。
提升輻射監測能力。全面推進省級、市(州)輻射環境監測能力建設,重點提升成都、綿陽、宜賓、廣元、樂山、南充等6個區域站監測能力。為綿陽市、廣元市、樂山市、宜賓市輻射環境監測站配備電離輻射監測與實驗室分析設備共計40余(臺/套),各配備1~2套選頻式電磁輻射監測設備、1套電磁環境快速測量分析系統。為駐成都市、南充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配備電離輻射監測與實驗室分析設備共計40余臺/套。建設、升級改造廣元等重點涉核市州輻射環境監測站實驗室,為全省其他駐市(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配備電離輻射監測設備共計60余(臺/套),各配置1套選頻式電磁輻射監測設備,提升我省輻射環境機構輻射環境監測及應急處置能力。
上一篇:安徽省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